在电子产品以及互联网产品中,交互设计无疑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培教育《用户体验与UI设计开发》培训专家尹老师在这里介绍了设计产品交互框架的大步骤 。
尹老师指出,这六个步骤无论是对新人产品经理还是有经验的PD都是很重要的,按照整个流程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也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节奏,而不至于丢三落四,确实对产品的把握。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在我所有项目中,交互框架的确定是非常重要,非常费时费力的,但是实际中又很容易被忽略,被轻视,入行的新人特别容易陷入到细节自我陶醉,而忘记产品的宏观建设,这对产品的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一个产品从一个灵感到真正可操作使用的实体,需要经过的流程很多,尹老师在这里谈到产品设计环节的细分步骤。
1. 定义形式要素、姿态和输入方法
形式要素指:web、移动端、pc端、ipad、智能硬件产品等;公共场所还是私人领域、光线充足还是比较暗、小巧轻便还是功能为先。这些产品的使用环境要素需要我们结合人物模型和使用场景提炼出来。
姿态是指用户在和产品交互时,付出多大的精力和时间,以及用户的姿势等信息,例如PC端一般放在桌子上,用户坐在椅子上比较常见,也会放在腿上,坐在沙发上。姿态决定了用户对产品的定位和喜好,为我们对产品的使用场景提供参考依据。
2. 定义功能性和数据元素
很好理解,功能性是用户希望通过某产品获得什么样的服务,转化成我们得设计语言就是功能。功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以功能元素为载体而真实存在。功能元素包括数据元素操作工具、数据视觉和结构化管理方式(交互设计精髓4-100),例如,我们在设计产品时,用户可以点击某个按钮删除某条信息,可以点击某个空间切换页面布局。
数据元素更方便理解一些,就是我们需要在产品中呈现给用户的具体信息,包括文本、图片等所有可见的独立数据。难点在于,我们需要在设计产品时为数据分类,将实现模型中的数据元素转化为用户日常界面的表现语言来描述,并根据数据间的优先等级决定是否展示(一定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注意:数据元素的集合也就构成了技术开发中的搭建数据库,需要对数据自上而下进行拆分,能够整合而不至于散乱。
3. 确定功能组和层级
经过之前的功能性和数据元素的系统整理,我们需要将这些根据需求定义出来的功能和数据进行分类分组,以便梳理产品的架构,由微观到宏观。简单点讲就是讲产品的所有数据和功能打包分组,划分到每个一级板块,对产品的基本架构尤其更清晰的认知。这一步骤需要注意不同功能和数据的对接,数据和功能横向上的层次比较。
一个产品有很多功能,按照重要性可以分为核心功能、次要功能、辅助功能、补充功能。那么不同的功能也具备不同的层级和属性,将同类别的功能打包在同一个功能组,并按照重要性和产品场景划分层级,哪些放在首页,哪些显示,哪些隐藏,功能之间的逻辑顺序;一般情况下,功能是否属于同类别是根据数据是否相关来决定的。
4. 勾画交互框架
经过对功能和数据的分组,我们可以大体在心里对产品的架构样式有了感性的认识,那么勾画简图是很快的。我们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将所需要组合的功能组合层级,通过块状的元素描画出来,不要做过多修饰,简图更多承担着初审的任务,付出过多的细节工作影响了对框架的理解,也会由于过早牵涉细节缺乏产品的统一性。
在这一板块,我们更多地需要尝试,这种尝试必须尊重交互原则和模式,并且是经过验证或者有根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那样会使得产品脱离现实,变得迷茫或者低劣。多绘制几个方案,比对优劣,选取,然后定稿。只有对所有的框架都进行了反复修改后,产品的交互框架才算基本定型——不要妄图一次成稿,不修改。
5. 构建关键线路情景剧本
我们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关键路线——结合使用场景,针对每个功能理想状态下的路径,这种路径一定具备高频、精魄、重要三个标志属性。那么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关键路线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关键路线就是,结合人物模型+场景+数据和功能元素,以任务为依托,使得最初设定的人物模型和交互架构产生充分、反复、频繁的接触,并最终通过磨合,发现不合理的设计,并对产品的架构产生更加深刻清晰的认知。对关键路线图的使用越频繁,越能够对产品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刻考量。这和我们在可用性测试中提到的任务走查很像,只是后者更侧重对产品测试,而我们是在架构完善过程中对该方法的运用。
6. 通过验证性的场景来检查设计
既然是验证性的场景,那么这里提到的场景一般都是针对当前设计中遗漏、丢弃、新增和次要的场景,由于设计过程的不完美性,因此我们必须对已经完成的架构采用这场验证性场景进行回归检测。